为大力传承弘扬“两路”精神,深刻感悟筑路先辈的优良作风,推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走深走实,2025年4月24日-25日,重庆交通大学全体校领导、党委常委、党委委员,全校二级党组织书记等40余人前往川藏公路起点——雅安市,开展调研考察川藏公路馆、飞仙关大桥遗址、“两路”精神318公路联合实践基地等系列学习教育,并与雅安校友座谈交流,在研学实践中感悟“两路”精神新的时代内涵。
川藏公路馆:修筑鲜血与生命浇筑的公路
24日下午,重庆交通大学一行来到川藏公路馆,调研学习川藏公路筑路历史。于2021年9月16日开馆的川藏公路馆占地约800平方米,分为蜀道难、蜀道通、蜀道畅和蜀道人四个部分,以厚重史料和生动故事为载体,借助LED、动态图文等方式,将川藏公路的完整修筑过程活灵活现地展示在人们眼前。

18军战士的牛皮护膝、民工队的竹篾安全帽……让人仿佛穿越了时空;馆内收藏的钢钎、铁锹等工具,见证着从“人力开山”到“科技赋能”的时代跨越。在最为震撼的“英烈墙”前,3000多个名字在LED屏上如星河闪耀,令人动容。在这里,大家还见证了筑路先辈们为修筑川藏公路流露的巨大勇气、付诸的巨大牺牲。

从1950年初到1954年底,全长约2400公里的川藏公路在11万筑路军民的共同努力下修建完成,打通了由川入藏的交通命脉,创造了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迹,用生命浇筑了“一不怕苦、二不怕死,顽强拼搏、甘当路石,军民一家、民族团结”的“两路”精神。
进藏第一桥:飞仙关大桥

雨城、天全、芦山三地交界处的飞仙关大桥,被誉为川藏线陆地“第一咽喉”,也被称为“进藏第一桥”。滔滔江面上,一座斜拉悬索桥横跨芦山县飞仙关镇飞仙村与天全县,雄伟壮观。

在这里,重庆交通大学党委常委、副校长周建庭,党委委员、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吴成国从桥梁结构、筑桥举措等方面详细讲述了“桥的故事”,分享了以科技赋能交通强国建设的心得感悟。
飞仙关大桥全长140余米,宽4.5米,为悬索式钢索吊桥,是康藏公路上的第一座公路桥;高高耸起的龙门架正中,五颗红星闪闪发光。1950年4月,康藏公路在金鸡山破土动工,根据毛主席指示,张国华将军率领十八军进军西藏并修筑道路。为保障进藏运输畅通,西南军政委员会交通部在飞仙关民国铁索桥遗址上游约100米处,修建了飞仙关大桥。

值得一提的是,为解决修建康藏公路过程中的技术难题,还催生了一所大学——西南交通专科学校,这也是重庆交通大学的前身。

4月25日,重庆交通大学一行还考察了“两路”精神318公路联合实践基地。从1950年初-1954年底,在“一面进军、一面修路”的号召下,11万军民卧冰爬雪、披荆斩棘,在“蜀道难,难于上青天”的川蜀大地和“人类生命禁区”的“世界屋脊”创造了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迹。重庆交大人在调研学习中深刻领悟“两路”精神的内涵实质,致敬伟大的筑路先辈、感慨祖国交通事业的繁荣发展。